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中國建築文化遺存是中華文明的千秋載體,具有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這是一本具有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的手繪科普讀物,通過歷史背景、建築特點、細部結構等維度進行科普圖解,解密建築語言,帶領大家領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放眼看來,整個中華大地就好似一座巨大的博物館。“博物館裏看文明”系列叢書,正是選取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素,爲大家打造一個開放式的、海納百川的博物館概念,我們選出“最中國”的文化題材,包括中國建築、中國服飾、傳世珍寶等,搭配科學性極高的手繪博物插,讓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着厚重的歷史感與鮮活的生命力,爲大家立體展現偉大藝術傑作在上下五千年中所串聯起的巍巍中華文明。
《圖解中國建築》是“博物館裏看文明”系列的開山之作。從古至今,中國建築既是中華文明的千秋載體,又具有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通過本書,帶領大家在時空變幻中展現中國建築幾千年來發展演變的脈絡。書中插圖有着與市面上常見插圖不同的魅力,精美且科學性極高的博物插圖幫助大家迅速、準確地捕捉中國傳統建築的美。歷時三年,經過反覆推敲,我們用最嚴謹的造型、最真實的色彩與印刷裝幀工藝,還原中國建築的獨特魅力。
中國建築文化遺存是中華文明的千秋載體,具有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這是一本具有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的手繪科普讀物,通過歷史背景、建築特點、細部結構等維度進行科普圖解,解密建築語言,帶領大家領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從遠古聚落、特色民居、宮殿廟宇、石窟園林到現代建築,書中精挑細選了有代表性的中國建築“奇蹟”包括:良渚遺址、故宮、佛光寺、應縣木塔、敦煌莫高窟等最重要建築,展現出中國建築幾千年來發展演變的脈絡與古代匠人登峯造極的建造技藝。搭配科學性極高的手繪博物插圖 剖面圖 平面圖 結構線圖 圖解圖 建築結構細部示意圖, 幫助大家迅速、準確地捕捉中國傳統建築的美。全書穿插8張約1米長卷拉頁,讓建築結構纖毫畢現,還原中國建築的獨具匠心。
打開《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如同展開一場五千年文明之旅。希望通過本書,帶領大家在時空變幻中感受中國建築的“美”和“奇”。讓我們和孩子一起了解人類發展歷史的另一面,體會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領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中華文明的偉大意義。
樑昊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學士,挪威奧斯陸建築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碩士。現於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攻讀設計學博士,研究方向爲北歐現代建築的東方性。曾就職於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爲主創建築師參與完成多項建築工程。2023 年獲中國國家留學基金資助,作爲公派訪問學者赴挪威開展與博士論文相關的調查研究。
歐陽星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任北京重美術館館長、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科技文化委員會副祕書長。
丁靜
青年藝術家、插畫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
何世偉
青年藝術家,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從事藝術教育行業。
史前聚落
西安半坡遺址 14
良渚古城遺址 16
民 居
皖南民居 24
福建土樓 30
北京民居 38
宮 殿
太和門廣場 44
故宮三大殿 56
祈年殿 82
佛光寺東大殿 98
南禪寺大殿 118
獨樂寺觀音閣 130
石 窟
莫高窟 154
龍門石窟 170
麥積山石窟 180
大足石刻 186
塔
佛宮寺釋迦塔 192
六和塔 208
崇聖寺三塔 218
園 林
西湖 228
滄浪亭 230
獅子林 234
近現代公共建築
中國國家博物館 240
人民大會堂 254
中國美術館 264
北京電報大樓 270
北京站 274
推薦序《從中國建築看中華文明》
西南交通大學建築學院原院長、中國建築學會第十屆理事 張先進
本書配圖精美,內容翔實,囊括了華夏傳統建築中的經典門類,兼具歷史敘事與建築專業知識的介紹,是一本建築初學者及普通愛好者瞭解傳統建築不可多得的好書。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講師、博士 金龍強
精美且科學性極高的博物插圖可以還原最中正的視角,抹除細枝末節的干擾信息,強化描畫對象的主次層次。本書的幾位繪者均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對形狀與輪廓精準的把控、對顏色關係的歸納,以及對蘊含在重複形式中的韻律感的發掘與表達,使他們的插圖作品能幫助讀者更加迅速、準確地從視覺的角度捕捉到中國傳統建築的美。
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講師、北京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譚坦
中國傳統建築是一個時間、空間範圍非常寬廣的概念,作者精心挑選出其中最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幾類建築形式,從材料、構件、體系等多個維度進行了細緻的解讀,立體呈現了我國古代匠人登峯造極的建造技藝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建築哲學。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國家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 張秦
打開這本書如同展開了一場五千年中華文明之旅。作者挑選了在中國歷史文化進程中具有標誌性的建築“奇蹟”,呈現了一個宏觀的中國建築的絢麗圖景,即使沒有建築相關知識的讀者,也能輕鬆地瞭解我國建築的大致發展脈絡與特點,多角度地瞭解中華文明的偉大意義。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副主任建築師、高級工程師 賈文若
本書既是一本翔實的科普讀物,也兼具藝術性。作者詳細介紹了從遠古時代到現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國建築,並繪製了非常具有藝術性的插畫,幫助讀者逐漸理清中國建築的脈絡和建造邏輯。
KPF建築設計事務所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水彩畫家 孫北
一本講述中國建築的科普圖書,可以帶領人們瞭解璀璨的建築歷史,瞭解國家文明的發展、人們生活的變化。“博物館裏看文明”系列書籍讓“精英式”的知識走向大衆,成爲讀者案頭隨手可得的“流動博物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 姚珊珊
2006 年,我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開始接受建築教育,從那時起就對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認爲本科階段的建築教育更像是一種“導覽”似的引領,讓學生有機會以整個世界爲視野開始瞭解建築學,這種教學特色爲學生個人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豐富的可能性。在研究生階段我選擇去北歐的挪威探究有關建築與自然的一些本質思考。在挪威的第一個學期的第一門課是“挪威建築史”,和國內的教學所不同的是,這門課既沒有固定的教室也沒有固定的教材,而是每節課都要去到一座具體的建築,在其中漫遊,聽老師講解,有時候爲了看一座建築甚至需要乘大巴或者火車到幾百千米之外的地方。這門課的內容和教學方式讓我開始對挪威的傳統木構建築和其發展產生了一些很直觀的認識。可能是由於地理條件惡劣,挪威建築的發展始終保持着“樸素”的特質,並沒有追趕所謂的建築潮流,而是按照本身所處的自然和氣候特點來建造房屋。在挪威,“標誌性”似乎從來都不是一座建築所追求的目標,空間的舒適性、與場地環境的契合度、建造方式的合理性是他們思考建築的核心要素。
在經過了7 年的建築學習後,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始設計並建造真實的房子,因此,在研究生畢業後我馬上回到了國內,在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始建築設計實踐。在此後的8 年中,我作爲主要負責人設計了幾座建築並最終建成,終於體會到了一種作爲建築師的成就感。但是,也正因深度參與一線的建築設計,我積累了很多有待解答的疑問。這些疑問總體是關於中國傳統建築技術和文化在現代社會應如何延續,以及在我國城市化發展極爲迅猛的大環境下,怎樣建立一種儘量貼近建築本質的設計方法。
帶着這些思考,在2021 年夏天,我有幸進入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跟隨王澍老師攻讀博士學位。王老師在關於中國本土建築和傳統園林方面的探索,極大地激勵我勇敢地面對困惑,尋找答案。2021 年夏天,當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編輯王薪茜向我邀約關於中國建築的選題時,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確定了這本書的總體構思,希望這本書能客觀地展現中國本土建築的一種宏大視野和發展脈絡。同時,我也把這本書看作自己重新梳理中國傳統建築體系的一個寶貴的機會。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遠古先人在與自然的共存過程中創造出了適應地理環境的生存空間。而在之後數千年的發展中,原始的那種最基本的棲居空間逐漸發展並形成了極爲科學和完善的一種建築體系。在這個總的體系中,由於建築所處環境和所需功能的不同,又衍生出了若干分支脈絡。由於能力所限,我無法將這個龐大的建築體系進行細緻介紹,只能選取其中的代表來儘量爲讀者展現一個具有思考力的整體圖景。本書按照中國土地之上出現過的建築類型作爲單元,整體編排上大致按照建築年代的順序進行介紹,依次爲聚落、殿、閣、窟、塔、園和現代公共建築。從遠古聚落到20 世紀的現代建築,從鄉村住宅到皇城宮殿,從日常起居空間到神聖宗教遺蹟,我嘗試通過圖文爲讀者展現中國傳統建築的一種似乎不是特別清晰的發展脈絡和前後關聯,也希望將這些建築所體現出的結構、空間和功能的巨大差異,爲讀者還原一個儘量客觀、最接近真實的中國傳統建築的大致面貌。這種寫作思路,在衆多關於中國傳統建築的圖書中,應算作一個創新點。
衆所周知,中國傳統建築以木構爲最大的特徵,可以說在大衆的印象中,中國傳統建築就等於木構建築,我認爲這種認識並沒有錯誤,但是不全面。在我國西北、中原或者江南等各個地區,地理條件和社會狀態的差別孕育了非常多樣的建築類型,我認爲這些不同的建築理應統統納入中國傳統建築的廣義範疇之內。因此,本書除了包含木構建築,也特意將石窟、園林和經典的現代公共建築納入進來。這些不同類型的建築,各有特色,有些甚至是現代建的重要靈感來源。比如石窟,它是記錄我國和異域進行文化交流的一種載體空間,在全國各地都有分佈,有些石窟,不僅有雕像,還通過壁畫和所藏文獻記錄了歷史,石窟洞穴式的空間特點,也影響了很多我國和西方的現代建築師,爲他們的創作帶來了靈感。再如園林,在我國建築體系中,園林的重要性可與木構建築相提並論,園林的建造思想與我國傳統山水畫中展現的人文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都是關於一種生活的情趣和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在古人的價值體系中,環境要比建築重要得多。又如現代公共建築,爲了貼近讀者,我選取的是20 世紀50-60 年代在北京集中建設的一批公共建築,當時的建築前輩對材料、規劃和尺度的把握是極爲準確的,這些建築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極高的品質,很難被超越,基本已成爲城市的象徵和符號。最爲重要的是,這些建築如今還在正常地發揮功能,始終沒有離開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沒有因年代久遠而被社會淘汰。隨着寫作的深入,我越來越感覺到我國傳統建築的博大,即使盡量多地收集不同的建築類型,本書的內容相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豐富性來說,也基本屬於一個殘缺的片段。書中難免存在遺漏和不足,歡迎讀者指正,共同交流進步。
在本書的策劃、選題、繪圖、編寫過程中,我得到了數位老師的協助,他們嚴謹、專業、細緻、耐心、不計回報,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在此真心感謝中央美術學院校友、北京重美術館館長歐陽星老師,丁靜老師,何世偉老師對本書插圖的高水準的用心創作,也誠心感謝應居辰、孫博遠、牛心童、李萌萌對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建築技術圖紙的繪製。同時,對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編輯王薪茜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的專業幫助和務實指導也表示衷心的感謝!
1.本書以作者8年中式古典建築設計和施工經驗爲基礎,親自手繪350餘張精美的插圖,並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採用全圖解的形式展現中式古典建築複雜的結構和營造工藝。
2.歷史因生活延續而偉大,古典建築因民衆使用而精彩。本書兼具了趣味性和專業性,將複雜的中國古典建築知識化繁爲簡,讓普通大衆能看懂中式古典建築、愛上中式古典建築、傳承中式古典建築。
3.本書不僅是建築專業相關人員的參考書,更是傳統文化愛好者、藝術從業者、歷史文化研究者的心頭好。
4.精美高檔的裝幀設計,搭配專業有趣的古建內容,鑄就一本典藏級中國美學書。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囊括了作者八年以來在中式古典建築設計和施工一線的實踐經驗和資料整理的成果。和學術專著不同,這本書並沒有明確的時代界限,因爲在古典建築營造技術的發展歷史中,實際的做法、風格和術語早已互相融合,模糊了時代和地域的邊界。本書採用圖解形式,將三百餘張精美的手繪插圖與通俗易懂的文字解析相結合,向讀者系統地講解了每一個古典球築構件的加工和安裝過程,剖析了一些常見的民間中式古典建築營造工藝和結構。其中還加入了大量附着於古典建築上的雕刻、紋樣,以及有趣的典故和民間傳說。
本書適合傳統文化愛好者、藝術從業者、歷史文化研究者、建築設計師和相關專業的學生閱讀使用。
楊鉞
筆名青木丹陽,雲南騰衝人。父親楊恩田爲當地著名古建築設計師。自幼跟隨父親出入工地,尋訪古蹟。2014年開始在實踐中系統學習中國古典建築營造,並就職於騰衝市越州園林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從事古建築設計施工至今。
2011年至2014年就讀於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獲得環境藝術學士學位。
2017年至2019年就讀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建築學院,獲得景觀建築設計碩士學位。
第1章 出材
樹的“心性”——南北各異·016
樹的“心性”——地域之別·018
樹的“心性”——時令有依·018
樹的“心性”——各司其職·019
常用木材·020
選材·022
伐木·023
木料運輸·024
木料加工·028
大木匠的工具·034
第2章 柱
柱的作用·046
柱的加工·047
廊柱·048
檐柱·049
金柱·050
中柱·051
多邊形柱·052
蟠龍柱·053
童柱·054
雷公柱·056
吊柱·059
頂柱·062
站柱·064
第3章 枋
枋的作用·066
枋的種類和位置·067
枋的加工·068
枋的樣式·069
樓楞枋·070
普柏枋·074
雀替·077
牛腿·082
斜撐·088
花罩·090
第4章 樑
樑的作用·094
大梁的加工·095
三架樑·096
五架樑·097
七架樑·098
腰樑·099
抹角樑·100
插樑·102
角樑·106
月樑·113
荷葉墩·116
斗栱的基本定義·126
斗栱的基本分類·127
平身科·128
平身科結構解析·129
斗的加工·130
平身科——翹加工·132
平身科——正心瓜栱加工·133
平身科——二層外拽瓜栱加工·134
平身科——二層正心萬栱加工·135
平身科——昂加工·136
平身科——耍頭帶六分頭加工·137
平身科——三層內拽萬栱和三層外拽萬栱加工·138
平身科三維圖·139
柱頭科·140
柱頭科結構解析·141
柱頭科功能解析·142
柱頭科——翹和正心瓜栱加工·143
柱頭科——二層外拽瓜栱、二層內拽瓜栱和二層正心萬栱加工·144
柱頭科——昂加工·145
柱頭科——三層廂栱、三層外拽萬栱和三層正心萬栱加工·146
柱頭科——三層裏連加工·147
柱頭科——挑尖樑加工·148
柱頭科三維圖·149
第5章 斗栱
角科·150
角科結構解析·151
角科——櫨鬥加工·154
角科——一層正頭昂帶正心瓜栱和一層頭昂帶翹加工·155
角科——一層斜昂帶斜頭昂頭翹加工·156
角科——二層昂加工·157
角科——三層廂栱加工·158
角科——三層耍頭加工·159
角科——二層裏連加工·160
角科——二層斜昂帶菊花頭加工·161
角科——三層斜昂帶麻葉頭加工·162
角科——三層裏連加工·163
角科——撐頭木加工·164
角科——挑檐枋加工·165
角科——斜撐頭木帶雲頭加工·166
角科——桁椀加工·167
角科——斜桁椀加工·168
角科三維圖·169
三類斗栱的平行對比·170
人字栱·172
特殊斗栱·175
第6章 桁
桁的分類·178
桁的選料·180
桁的加工·181
桁的安裝·182
桁與椽木的連接·183
桁與其他構件的銜接關係·184
脊桁的加工·185
脊桁的安裝·186
第7章 屋頂
屋面·188
屋頂基本結構展示·189
椽木的加工·190
椽木的分類·192
椽木的安裝·193
大連檐·194
小連檐·195
連檐與椽木的組裝·196
扶脊木的功能·198
扶脊木的加工·200
扶脊木的組裝·201
博風板·202
博風板的加工·204
博風板的組裝·205
博風板的作用·206
博風板的雕刻裝飾·208
惹草與懸魚·210
懸魚·211
惹草·217
第8章 瓦作
瓦的介紹·220
瓦的燒製·221
上釉彩·232
精品瓦構件·235
瓦屋面的建造·240
瓦屋面的功能·245
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246
常見的屋頂·246
高級專用屋頂·248
特殊屋頂·250
組合式屋頂·252
第9章 裝修
傳統建築裝修·254
傳統建築裝修的基本結構·255
傳統建築裝修的榫卯·256
傳統建築裝修的板·258
傳統建築裝修的窗·259
楊鉞小友囑我爲其大作《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作序,甚感榮幸!
因機緣巧合認識了遠在雲南騰衝的楊鉞,見面不多,不過只要談及中國傳統建築和營造技藝,他那源自內心的熱愛每每都會感染我。
楊鉞的父親楊恩田先生是資深大木匠師和古建築設計師,“保山工匠”稱號獲得者。19 歲時,楊鉞拜父親爲師開始系統學習傳統木作技藝,三年後再拜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大木匠師尹燦生先生爲師。從入行至今,他不僅深入鑽研傳統大木作營造技藝,積極投身家鄉的古建築營造實踐,還在不懈地探索如何在信息時代實現傳統建築文化的公衆傳播,這部歷時5 年方積攢成冊的圖鑑即是這樣的嘗試。
傳統營造技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但是其應用施展的機會及生存空間日漸侷促,公衆認知仍普遍有限,其保護和傳續依然令人憂慮。像楊鉞這樣的年輕人,接受過正規的建築專業教育,又拜師學習、接受了完整的匠作訓練,可謂是傳習中國傳統營造技藝最合適的踐行者。希望他的身體力行亦能夠激勵更多的青年人去了解並建立起對傳統建築文化的感情且願意投入其中,傳統營造技藝的傳續必會綿延不輟,餘韻久長。
——林源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歷史與理論教研室主任
歷史因生活延續而偉大,古典建築因民衆使用而精彩
作爲歷史發展見證和實踐智慧的結晶,中國古典建築不僅具有豐富多樣的空間形態,其特殊的結構體系與建構工藝更是獨樹一幟。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加強特色城鎮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加有效地保護和傳承中國古典建築獨特的建構技藝及其文化內涵,無疑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
吳良鏞院士曾說:“文化是歷史的積澱,存留於建築之間,融匯在日常生活,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現時影響性。延續建築的歷史文脈, 對城市發展和居民行爲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建築歷史文脈傳承的“文化基因”,正是由一座座傳統古典建築、一個個歷史文化城鎮, 以不同的承載方式彙集而成的。因而每一座古典建築及其每一個構件,都有其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要留住鄉愁記憶,傳承歷史文脈, 就應結合時代要求,讓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文化需要堅守,遺產需要保護,古典建築營造技藝更需要傳承
對於不同類型的古典建築,不論寺觀廟宇,還是樓閣亭塔,也不論其建築宏闊高大、挺拔俊秀,還是小巧雅緻、樸實無華,它們本身就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展示和敘述,向人們傳遞着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鄉俗民愁,且每一座真實記錄着民族創造智慧與建構經驗的古典建築,都展現出建築文化多樣性特點。如何有效地保護傳承好這種獨有的建構技藝,需要專業人員從不同角度和高度去重新認識中國古典建築的價值,在堅守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不僅要保護好現有的古典建築遺存,更要把它當作城鄉未來發展的文化資源來傳承利用。
建立在宋代《營造法式》和清朝《工程做法則例》以及傳統禮制思想基礎上的中國古典建築,已經形成一套完備的營建制度和方法樣式。而如何去讀懂它、應用它,繼續傳承和發揚它,或許,本書的作者楊鉞,正是秉承對中國古典建築的深厚情懷,以自幼跟隨父親尋訪古蹟、出入工地的實踐經歷,再加上本科、碩士階段對環境藝術設計和景觀建築設計的系統學習,以其八年多來從業工作中所積累的經驗、知識及實踐爲基礎,通過圖解的方式將中國古典建築“繁複如星的術語,多變靈活的結構”,以一種“講故事” 的敘述表達配上可視化的插畫呈現給讀者;不僅系統地解讀清楚古典建築樑柱構架及各個構件之間的邏輯關聯,同時還結合匠師製作的工藝流程,把古典建築營造的整個過程及不同環節生動地展現出來。全書融知識性、專業性和趣味性爲一體,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的確體現出作者“在廣大讀者和專業領域之間搭起一座小橋”的心願與初衷。
——楊大禹 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區別於西方建築,中國古典傳統建築從材料的選擇、結構形式到佈局方式,都是從“人”的感受出發,追求人性的尺度和美學的。材料上充分遵照木材的性質,優化放大木材的自然性特徵,體現中國“天人合一”“順乎自然”的哲學思想。獨特的榫卯結構則體現了令人驚歎的東方智慧,是中國“陰陽互補,虛實相生”的哲學思想的反映。
這是一本全面介紹中國古典建築的好書,讓現代的人們能夠真正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爲更好地發揚和傳承中國古典建築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幫助。
——江浩波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這是一本兼具了趣味性和專業性的古典建築科普圖書,作者以一線實踐經驗爲基礎,運用圖文結合的有趣模式,將複雜的中國古典建築知識化繁爲簡;以一種親切友好的姿態,用講故事的方式爲讀者探索中國古典建築文化、瞭解古典營造技藝搭建起了一座珍貴的“橋”。
——張笑楠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設計藝術系主任/ 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博士後、副教授/ 國家文物局文物專家組專家
中國古典建築經過千百年的融匯、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有的建築文化,其獨特的建築結構和營造法式在世界建築文化中獨樹一幟。本書以圖示及簡潔精煉的文字詮釋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結構、語言和語境關係,對認識和了解古典建築知識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是建築專業學生、環境設計師和古典建築愛好者極佳的參考資料。
——楊曉翔 雲南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 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古典建築文化浩如煙海,對於大部分愛好者而言,想要學習往往受制於複雜的術語體系、結構知識。青木的這本書很難得,在摒棄傳統大篇幅文字配圖的形式後,採取了更適合現代讀者的圖解表現手法,將自己數年來的實踐經驗、基礎理論知識和生動有趣的插圖相配合。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展現了一些實際營造過程中的加工場景和流程。這些內容都儘可能降低了讀者的閱讀門檻。對於入門者,傳統文化愛好者而言,這本書不失爲一個好選擇。
——周鼎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文物保護工程責任設計師/《中華民居》雜誌主編
法國作家雨果說:建築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
而在中國,建築所構建的中華歷史彷彿更加多彩。既有“五架三間新草堂, 石階桂柱竹編牆”的鄉野之風,又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的深宮高臺。中國建築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秩序、易經規律、詩詞書畫等元素都有着不可分離的關係,體現着中國人的審美價值。在幾千年的演進過程中,有太多的美學觀念和文化意趣值得我們欣賞和傳承。
青木的新書以傳統中國繪畫圖鑑的形式,將原本複雜的古典建築技藝和建築思想進行了現代技術下的生動演示,簡明扼要的科普介紹, 大衆化的行文風格,彷彿能夠帶領我們走進一座座祖先的傑作之中。這是一本具有美學深度的用心之作。
——楊藩 首都師範大學教師/ 藝術科普博主/ 畫家
用通俗簡單而又不失專業性的方法,展現古典建築複雜的結構和工藝,讓“外行”們也能看懂古典建築之美。
——大鬆逛古建
古典建築在我們的文明史中舉足輕重,這是一本相見恨晚的古典建築科普書,內容翔實,配圖豐富,專業且通俗易懂,看完之後想走遍中國所有的古建築!
——你的馬隊 文化旅遊創作者
中國古典建築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有太多的技藝與文化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傳承。青木的新書以圖鑑的形式將原本晦澀的古典建築技藝進行了生動演示,是一本可以帶你直觀瞭解我國古典建築營造智慧的用心之作。
——木蟲聊木工 藝術文化創作者
爲什麼我們中國人的祖先愛用木材蓋房子?難道只因爲木材較石料而言更加便於運輸,便於塑形?其實木材在我們祖先的眼中更有着像我們中國人一樣的特性,木材的成長像人一樣都是從小到大,木材的態度像人一樣都是溫潤平和,木材的榫卯組合更像人類社會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然木材作爲建築材料,它的特性、使用方法、組合還有很多種, 推薦大家閱讀這本《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它會讓你在瞭解中國古典建築的同時,更能夠了解中國古人的建築智慧及其屬於中國人特有的哲學內涵!
——房博 文化學者
要想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未來的脈絡,首先得有人做總集。今天我們能看到這樣的古典建築啓蒙讀物,實乃時代之幸!
——朱學士Neo 嗶哩嗶哩知名up 主/ 傳統文化藝術創作者
古典建築之美在結構,在色彩,也在每個人見到它的當下感受。或許大家會覺得古典建築離我們很遙遠,觸不可及,但是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從木材選料到工匠加工,如何巧用榫卯和斗拱構建一座古典建築,如何在結構之上讓建築更出彩……在這本系統而豐富的書中游歷一番,我想,你必定會對古典建築更神往。
——蘇清吾 嗶哩嗶哩知名up 主/ 傳統文化藝術創作者
中國古典建築在世界古典建築領域中也一直很有代表性。它們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一座座永垂不朽的豐碑。
我希望中國古典建築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去除“古”字,繼續發揚光大,亦成爲當今乃至未來建築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形式。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有助於廣大讀者認識古典建築,發揚古典建築文化。
——子夜-鳥 高級古建攝影師
少年時期,我常和身爲古典建築師的父親探討一個問題。
什麼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縮影?
十餘年過去了,數年的海外求學經歷讓我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於我而言,這個答案就是“中國古典建築”。中國古典建築不僅是一種建築風格,更是集民族歷史、藝術與哲學思想爲一體的物質縮影。
進入新世紀,華夏大地興起了一波民族文化復興浪潮。可當我環顧四周,卻發現中國古典建築文化似乎總是慢半拍,甚至時常缺席。
一方面,在過去幾十年裏,整個社會對於“西洋審美”和“現代建築”過度追捧,使得傳統建築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另一方面,中國古典建築雖然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但也容易陷入“高深莫測”,甚至故弄玄虛的桎梏中。這些因素使得古典建築文化的普及愈發艱難。
但逆境之下,總會有真的猛士堅守民族的道統。在過去的數年間,很多業內德高望重的前輩學者也嘗試傳播古典建築文化。比如李乾朗先生的《穿牆透壁》、馬炳堅先生的《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李璐珂先生的《〈營造法式〉彩畫研究》等。除此之外,中國建築老八校,比如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同濟大學等,也先後開辦了古典建築專業,爲中國傳統建築的延續接上了至關重要的一環。
而我,自然不敢和這些前輩相提並論,但也想盡一份綿薄之力。在八年有餘的從業經歷中,我不止一次遇到過一些愛好者抱怨:
“古典建築很美,但對我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而言,那些高深莫測的專著和論文真的很難理解。”從那時起我便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中國古典建築的專業研究已經開了好頭,可是以論文、學術專著和建築測繪爲載體的傳播方式,雖然有利於學術研究,但對於普羅大衆而言卻是一道壁壘。
竊以爲,傳統建築文化要發展,找到適合現代人理解的傳播媒介,跨越那條看不見的鴻溝是關鍵之一。抱着這樣的想法,從2017 年開始,我便在工作之餘經營自己的視頻賬號“青木丹陽”,嘗試通過新媒體去傳播中國古典建築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幸得到出版人佘戰文先生拋出的橄欖枝,讓我有了這個機會完成這本書稿。
從本質上來說,這本書也是我對自己八年所學的覆盤整理。從2014 年入行至今,八年裏,我有幸得到了父親楊恩田、師傅尹燦生,以及諸多奮鬥在施工一線前輩們的教導。通過數年的實踐,也算對古典建築有了一些粗淺心得。八年的時間裏,每日與工匠們同吃住,向前輩們討教,聽他們聊自己學藝的點滴,這些就是我最快樂的事。因爲我始終相信,最高深的智慧,往往以最樸素的方式留存在這個世界。
寫這本書,是希望通過新的方式,在廣大讀者和專業領域之間搭起一座小橋。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基於我個人的工作實踐,因此也不敢自詡“專業”。畢竟中國古典營造技術發展至今,很多專業術語和做法已經模糊了時代和地域的邊界。這本書只是一本粗淺的古典建築入門讀物。如果能夠拋磚引玉,用這本拙作引發大家對於中國古典建築的興趣,讓大家去了解那些古典建築領域的專家學者並閱讀他們的著作,也算是實現了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楊鉞
2022 年7 月1 日寫於騰衝
桃園朱**[0978***649]
20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臺北謝**[0988***944]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基隆柳**[0920***236]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基隆趙**[0920***665]
20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高雄趙**[0932***801]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新竹錢**[0998***267]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嘉義吳**[0956***530]
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臺南鍾**[0920***309]
1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新竹劉**[0988***425]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桃園鍾**[0920***944]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新竹李**[0998***867]
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桃園劉**[0920***574]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新竹陳**[0918***842]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新北吳**[0966***987]
11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新北周**[0933***347]
1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臺南王**[0956***878]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新北符**[0946***158]
1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新竹方**[0956***341]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嘉義吳**[0956***938]
20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新北楊**[0918***895]
20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高雄周**[0960***456]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高雄錢**[0998***910]
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臺北周**[0946***884]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臺南柳**[0988***622]
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臺北楊**[0951***982]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臺北錢**[0938***757]
1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臺北楊**[0932***930]
4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臺中陳**[0932***466]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桃園孫**[0956***309]
1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新竹張**[0988***688]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新北仲**[0938***229]
7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臺中陳**[0988***905]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新北黃**[0960***818]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臺中錢**[0938***174]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基隆柳**[0951***275]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桃園朱**[0988***925]
1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嘉義錢**[0956***584]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臺北劉**[0978***670]
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桃園方**[0946***606]
1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桃園鍾**[0966***488]
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臺北仲**[0918***974]
20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臺南楊**[0932***421]
7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嘉義朱**[0938***753]
1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基隆劉**[0938***904]
12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嘉義朱**[0998***166]
7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臺南楊**[0998***978]
半小時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高雄李**[0951***670]
7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新竹楊**[0938***931]
25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嘉義陳**[0932***763]
7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精裝版)
基隆趙**[0932***101]
11分鐘前2024新書推薦: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 - 博物館裏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結構圖鑑(全兩冊)
NT$1265
碧山:建築師在鄉村(全2冊)
NT$1438
2023新書推薦:古建築裡喝咖啡:【京都+東京】咖啡店的歷史與味道(全兩冊)
NT$1466
住宅設計解剖書:宮脅檀作品集+住宅物語(全2冊)
NT$2880
現代清明上河圖 上中下(精裝全三冊)重達5公斤
NT$2386
中韻西形:中式與歐式空間設計的對比與融合(精裝 )重達4.8公斤
NT$2330
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入門系列(全四冊)
NT$1330
營造法式(上中下:全三冊)
NT$1730
伊東忠太手繪中國建筑系列:天朝+紫禁城(全兩冊)
NT$1250
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常識+中國雕塑史(全兩冊)
NT$2235
一宮兩園:故宮+頤和園+圓明園
NT$1650
千年尋脈:【北京古都都市設計研究】
NT$2280
中國現代建築之父:【梁思成建築大系】(全5冊)重達4.6公斤
NT$1350
《日本名城解剖書》+《日本名所解剖書》套裝2冊
NT$2645
中國景觀設計年鑑2021-2022(精裝)【重約2.8KG】
NT$1950
【故宮建築細探】+【太和殿】(精裝)
NT$2925
【豎排繁體】園冶+園冶註釋(第二版) 重排本
NT$2935
【精裝·8開大本】佛光寺東大殿(古建築立體趣讀)
NT$1145
中外建築探秘 :古建奇談+西方建築圖鑑+日本建築圖鑑
NT$2250
梁思成作品(全4冊)《梁》+《古拙:梁思成筆下的古建之美》+《大拙至美》+《佛像的歷史》
NT$1200
跟曹雪芹學:【園林建築】+【軟裝】
NT$1945
日本營造之美:第一輯+第二輯
NT$2000
《魯班經》全集(珍本叢刊集匯)
NT$1100
【紀念版】園林大師陳從周中式古典園林系列:說園/蘇州園林/蘇州舊住宅/揚州園林與住宅/中國名園
NT$2080
《北京四合院建築》(精裝大開本)重達2公斤
NT$12880
東方美學:日本庭院集成(全六卷,質重12.5公斤)
NT$2150
【和風禪境】+【雜木庭院】+【點境之石】+【良木成境】(全彩塑封四冊)
NT$2750
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之:【祠堂】+【寶塔】+【普陀山】(全新塑封三冊)
NT$12000
東方美學:【日式庭院】(上下兩冊,質重16公斤)
NT$4245
插圖本中國建築雕塑史叢書:遠古三代+先秦+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代+明代+清代+民國
NT$1790
日本建築:材料與樣式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