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NT$1430NT$1999

清史研究屆泰斗戴逸先生幾十年精華名作匯集,為你撥開三百年歷史迷霧,快速還原史實現場,審視關鍵結點,帶你看清歷史真相。


提醒.jpg

详情1.jpg

编辑推荐蓝色.jpg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虞雲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鄧小南、趙冬梅,首都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李華瑞 強力推薦

◎全書從整體上把握宋代,章節處處點睛之筆,敘述中有辨析,故事中有道理。 既具言而有徵的史學底色,更有總攬全局的史家視野,在勾勒一代大勢時兼顧生動的細節,在回放歷朝大事時摹繪關鍵的人物,論史卓有識見,行文暢達雅健 ,融鑄學術性與可讀性於一爐,在宋史入門中洵為深淺相宜而繁簡得體的一流讀物。

内容简介蓝色.jpg

《兩宋王朝史》

這是一部曉暢生動的王朝興亡史。 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調、濃淡相宜的筆觸、豐贍翔實的內容,鋪展開兩宋320年、18個皇帝波瀾起伏之畫卷。 對太祖太宗創建北宋立定規模,真宗仁宗因循守舊,英宗神宗變舊圖新,哲宗紹述熙豐,徽宗欽宗矛盾,高宗偏安東南,孝宗壯志未酬,及南宋後期政治日趨昏暗至亡國等 兩宋歷史諸多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頗為客觀、中肯的評價,深入淺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宋朝歷史讀本。


《宋代皇親與政治》

  在中國古代史上,因爭奪皇權而骨肉相殘的慘劇時有發生,然而,有宋一代卻大體避免了皇親國戚之間的權力之爭,皇位的轉移相對平穩。 早在北宋後期,理學家程頤就將「百年無內亂」列為宋代「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 所謂“內亂”,指宗室之禍、母後之禍、外戚之禍、宦官之禍等封建時代常見的政治禍患。 此後直到近代,不少學者都持「宋代無內亂」說,但較少詳細論證。 本書認為,宋代基本“無內亂”,關鍵在於大體“無內朝”,具體表現有宗室任職受限、後妃較少插手朝政、外戚不預政、無閹禍等,並從道德觀念、制度 約束,以及皇權政治與官僚政治、皇權與相權、趙家天下與官人世界等多個角度,層層剖析了背後的原因。

本書行文簡扼,邏輯清晰,內容豐富,涉及宋代後宮制度、待宗室外戚之法、士大夫的「剋星」作用等,並對宋代皇權虛化論、趙宋王朝的「家天下」統治等進行 了反思。

作者简介蓝色.jpg

張邦煒

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2008年榮休)。

目录蓝色.jpg

《兩宋王朝史》

上編 北宋

第一章 太祖創建北宋

第一節 陳橋兵變 004

一 將門之子 004

二 黃袍加身 007

三 走馬換將 010

第二節 南征北伐 013

一 南北戰略 013

二 用兵南方 015

三 以善代暴 017

四 防禦契丹 討伐北漢 019

第三節 文武並重 022

一 強幹弱枝 重內輕外 022

二 抑相權 防外戚 026

三 注重文治 029

四 加強武備 030

第二章 太宗完成統一

第一節 即位前後 036

一 太宗繼位 036

二 燭影之疑與金匱之盟 038

三 武功之死與澇陵之禍 041

四 賦以重祿 044

第二節 天下一家 046

一 攻滅北漢 046

二 北伐燕雲 一敗再敗 047

三 守內虛外 050

四 一身二疾 051

第三節 重文輕武 054

一 壓抑武將 054

二 文臣當政 058

三 路的建立與官職差遣 063

四 川峽事變與張詠治蜀 068

第三章 真宗因循守成

第一節 真宗繼位 074

一 元佐之廢與王李之謀 074

二 墨守舊規 076

三 小改小革 079

第二節 澶淵之盟 082

一 遼軍南下 082

二 澶淵結盟 086

三 東封西祀 089

第四章 仁宗難返積弊

第一節 劉後垂簾 094

一 劉後得子 094

二 寇準罷相與丁謂專權 096

三 劉後臨朝 101

四 政爭延誤改革 105

第二節 仁宗親政 110

一 郭後之廢與台省相爭 110

二 宋夏和戰與慶歷增幣 114

三 慶歷新政與奏邸之獄 120

四 王則兵變與狄青冤死 127

五 改革呼聲再度高漲 130

第五章 英宗、神宗變舊圖新

第一節 英宗入嗣 136

一 曹後聽政 136

二 宋夏之戰與濮議之爭 139

第二節 熙寧變法 143

一 王安石拜相 143

二 推行新法 146

三 新舊黨爭 152

四 新法有利有弊 161

第三節 元豐改制 166

一 元豐之政多異於熙寧 166

二 改革官制 168

三 整頓軍隊 171

四 熙河開邊與靈州戰役 173

第六章 哲宗紹復熙寧

第一節 元祐更化 178

一 哲宗登基 178

二 高後垂簾 179

三 黨爭加劇 185

第二節 紹聖紹述 191

一 高後人亡 191

二 宋夏言和 195

三 新黨當政 197

第七章 徽宗、欽宗亡國被俘

第一節 蔡京專權 204

一 向太后垂簾與建中之政 204

二 蔡京迫害異己 207

三 豐亨豫大 210

四 崇尚道教 216

五 方臘、宋江揭竿而起 219

第二節 金軍南下 225

一 宋夏再戰 225

二 宋金通好 228

三 童貫伐燕 231

四 徽宗退位 236

第三節 北宋亡國 239

一 欽宗繼位 239

二 李綱退金軍 241

三 開封失陷 246

四 二帝被虜 251

下編 南宋

第一章 高宗偏安東南

第一節 宋室南遷 258

一 趙構稱帝 258

二 李綱輔政 263

三 高宗東幸 266

四 黃汪之罪與苗劉變 269

五 兀術南下 275

六 劉豫稱帝 281

第二節 定都臨安 287

一 建立制度 287

二 武將崛起 289

三 剿撫並用 295

四 鐘相、楊麼遇害 297

第三節 紹興和議 301

一 劉豫被廢 301

二 秦檜拜相 304

三 兀術毀約 309

四 岳飛北伐 313

五 岳飛之死與紹興和議 318

六 秦檜專權 324

第二章 孝宗壯志未酬

第一節 壬午內禪 334

一 高宗退位 334

二 孝宗繼位 342

三 孝宗有所作為 346

第二節 隆興和議 352

一 張浚北伐與符離敗北 352

二 和議達成 356

第三章 光宗、寧宗政治日昏

第一節 紹熙之政 362

一 己酉傳位與紹熙初政 362

二 李後驕橫 366

三 吳後垂簾 368

第二節 開禧北伐 373

一 寧宗初政與趙汝愚罷相 373

二 韓侂冑用事 377

三 慶元黨禁與開禧北伐 381

四 吳曦之叛與安丙矯詔 386

五 玉津園之變與史彌遠擅權 389

六 嘉定和議與山東忠義 396

第四章 理宗國勢將亡

第一節 聯蒙滅金 406

一 理宗之立與霅川之變 406

二 三兇橫行與聯蒙滅金 409

三 揭竿而起 414

第二節 理宗親政 417

一 端平更化與三京之復 417

二 孟珙抗蒙與餘玠守蜀 422

三 閻馬丁當 428

四 蒙哥南徵與鄂州之戰 432

五 劉整降蒙與公田之置 435

六 郝經之留與李璮之亂 440

第五章 度宗、恭帝亡國

第一節 賈似道專權 444

一 度宗不理朝政 444

二 襄樊失守 450

三 咽喉被塞 454

第二節 元朝滅南宋 457

一 恭帝之立與魯港之敗 457

二 恭帝被俘 461

三 端宗之立與各地抗元 466

四 空坑之戰與厓山之戰 470

附錄一 兩宋大事年表 476

附錄二 兩宋帝王世系表 485

再版後記 486


《宋代皇親與政治》

導 言 001

一 皇親國戚的認識價值何在 001

二 宋代究竟有無「內亂」 005

三 「家天下」統治應如何理解 009

四 宋代是否形成「內朝」 018

第一章 宋代宗室與政治

第一節 宋代有沒有宗室之禍 027

一 燭影之疑及其相關事件 027

二 玄武門之變與燭影之疑的比較 034

三 宗室之間的矛盾 043

四 宗室中的皇帝迷 051

第二節 宋代對宗室的防範 059

一 宗室待遇較優 059

二 宗室任職受限制 067

三 皇子不徑直封王 083

四 親王只問安侍 089

五 宗室法與常人法 095

第三節 宋代的公主與馱馬 106

一 帝姬-公主的另一個稱呼 106

二 公主在政治上貴而不驕 109

三 駙馬極少出任要職 118

四 公主在家庭內恪守「婦道」 130

五 公主在生活上比較節儉 137

第二章 宋代後妃與政治

第一節 宋代的後宮制度 146

一 後宮等級森嚴 147

二 後妃出身複雜 157

三 垂簾太后頗多 167

第二節 宋代後妃之「賢」 172

一 後妃較少插手朝政 173

二 後妃之爭少於唐代 182

三 後妃大多不私外家 191

四 垂簾太后心在社稷 196

第三節 宋代無武韋之事 206

一 劉皇后並非武則天第二 206

二 宮禁制較嚴密 218

三 後妃實力有限 227

第三章 宋代外戚與政治

第一節 宋代無王莽之「患」 238

一 錢惟演與張堯佐:眾矢之的 238

二 外戚宰相:韓忠彥和鄭居中 243

三 錢端禮的宰相夢 248

四 「假楊國忠」韓侂冑 253

五 賈似道-外戚起家的權臣 264

第二節 宋代的待外戚法 276

一 優遇與防範相結合 277

二 關鍵在於不給實權 285

三 外戚不預政 293

四 戚裡應守法 298

第四章 宋代宦官與政治

第一節 北宋的宦官問題 311

一 宦官廣泛參政 311

二 宦官參政原因何在 319

三 宦官捲入政爭 329

四 為什麼北宋無「閹禍」 335

五 士大夫與宦官對立 349

第二節 南宋宦官權勢的削弱 357

一 明受之變不可不戒 357

二 前後兩省合而為一 364

三 宦官不管軍但乾政 380

餘 論 390

一 宋代既無內朝又無內亂 390

二 觀念的束縛與制度的約束 392

三 士大夫-皇親國戚的剋星 400

四 皇權並非不受任何限制 407

五 趙家天下乎官人世界乎 413

附錄一 大事年表 421

附錄二 參考文獻 427

初版後記 441

再版後記 445

媒体评价蓝色.jpg

《兩宋王朝史》

本書以歷史事件為敘述主線,涉及了有宋一朝的主要典制與重大決策,既具言而有徵的史學底色,更有總攬全局的史家視野,在勾勒一代大勢時兼顧生動的細節, 在回放歷朝大事時摹繪關鍵的人物,論史卓有識見,行文暢達雅健,融鑄學術性與可讀性於一爐,在宋史入門中洵為深淺相宜而繁簡得體的一流讀物 。

——虞雲國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這是一部曉暢生動的王朝興亡史。 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調、濃淡相宜的筆觸、豐贍翔實的內容,鋪展開兩宋320年波瀾起伏之畫卷。 全書從整體上把握宋代,章節處處點睛之筆,敘述中有辨析,故事中有道理。 彼時的人,彼時的事,或引人深思,或令人激昂,或使人慨嘆。 複雜套疊的內外連環,鮮明勾勒出時代的跌宕盛衰。

——鄧小南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較為全面系統地扼要概述了兩宋王朝的歷史進程,對太祖太宗創建北宋立定規模,真宗仁宗因循守舊,英宗神宗變舊圖新,哲宗紹述熙豐,徽宗欽宗矛盾,高宗偏安 東南,孝宗壯志未酬,及南宋後期政治日趨昏暗至亡國等兩宋歷史諸多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頗為客觀、中肯的評價。 本書資料充實,敘述謹慎,文筆流暢,深入淺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宋朝歷史讀本。

——李華瑞 首都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一部簡明扼要、敘事流暢的兩宋王朝興亡史,三百二十年,十八個皇帝,幾千千古風流人物,東京夢華靖康恥,西湖風暖厓山慘,歷史如長卷,徐徐展開 。 變革與保守,偶然與必然,內在的穩定與外敵的強大,種瓜得豆的政策選擇,歷史如長河,逝者如斯。

——趙冬梅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宋代皇親與政治》

本書深度梳理了宋代宗室、後妃、外戚等皇親國戚以及服務宮廷的宦官等諸群體與皇朝政治的歷史實相,回應了天水一朝是否形成內朝政治,有無所謂內朝之亂等大 問題,並從士大夫政治的蔚然興起,新儒學價值觀念的深刻影響,祖宗家法的製度設計等諸多層面,逐次論述其深層原因,終論斷趙家天下仍是“君主專制的必然產物”,辨析 切中肯綮,持論通達正大。

——虞雲國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本書是宋代政治史,也是當年的製度運作史。 在帝制時期「家天下」結構中,皇親作為特殊社會群體,對於朝廷政治的影響,無疑值得重視。 作者聚焦於此,多角度探研,切中關鍵,揭示歷史縱的發展與橫的關聯。 書中對於「家天下」、內朝等議題的精彩論述,至今仍發人深省。 通篇敘述生動鮮活,議論冷靜中正,分析鞭闢入裡,顯示出作者洞察透徹的敏銳目光。

——鄧小南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以皇親國戚的認識價值何在,宋代究竟有無內亂,「家天下」統治應如何理解,宋代是否形成內朝四個問題為切入點,並在與宋朝前後歷史比較中,縱論宋朝 宮廷政治,客觀評價了宗室、後妃、外戚與宦官在宋朝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宋朝文官政治的特點,許多論點獨具隻眼。 本書夾敘夾議,條理清晰,文筆流暢,是可讀性很強的學術力作。

——李華瑞 首都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宗室、後妃、外戚、宦官這些皇帝的身邊勢力,在宋之前和宋之後,給帝制國家造成了難以計數的政治危機,甚至將整個國家拖入戰爭;唯有在宋朝,這四個群體基本沒有 出現危害皇帝和朝廷國家的狀況。 “本朝無內亂”,這是程頤的驕傲;“宋朝無內朝”,這是本書的結論。 「無內朝」的製度結構究竟如何? 「無內亂」的局面是怎麼形成的? 本書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事例、紮實的論證、明快的語言帶你一探究竟。

——趙冬梅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前言.jpg

《宋代皇親與政治》

導 言

本書擬從政治史尤其是政治制度史的角度,對宋代的皇親做一番力所能及的審視。 所謂皇親,除皇帝的配偶(後妃)而外,還包括皇帝的血親(宗室)和姻親(外戚)。 通俗地說,便是皇帝的妻室、兒女、岳父、女婿、舅子、老表、親家、連襟。 至於宦官,雖然只是皇帝的家奴,但他們依附於皇室,而皇室如果離開這批家奴也將無法生存,兩者相依為命,密不可分。 何況某些宦官甚至與皇族結成擬血緣關係。 宋代的宦官問題由於不如漢、唐、明三朝突出,往往被忽略。 出於這些考慮,本書把宦官當作考察對象之一。 導言重在提出問題,不在獲得結論。

在线试读.jpg

《兩宋王朝史》

寇準罷相與丁謂專權

劉後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天禧四年(1020年)。 這年春天,真宗得了風疾,手足麻木,嚴重的時候連說話都困難。 真宗因病很少上朝,政事多由劉後處理。 隨著劉後權力的增長,在她周圍團聚著越來越多的大臣。 劉後幹政遭到部分大臣反對,他們主張太子監國。 於是,真宗晚年統治集團分裂為太子黨與皇后黨,彼此彼此傾軋。

太子黨的首領是宰相寇準。 他於天禧三年六月再次出任宰相,恰逢劉後的族人在家鄉橫行霸道,真宗看在劉後的臉面上,打算予以赦免。 寇準反對,請求依法懲治,因而得罪劉後。 寇準正統思想根深蒂固,眼看劉後大權在握,憂心如焚,他私下向真宗提出由太子總攬軍國大事的建議,真宗在口頭上認可。 寇準接著叫翰林學士楊億秘密草擬奏表,準備攝影機正式提出。 太子趙禎年方十一,寇準的這個主張,即使不是為了把太子變成自己操縱的傀儡,至少也是一種迂腐的書生之見。 但是,「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準」。

皇后黨的頭目是樞密使丁謂。 丁謂起初與寇準關係不錯,他在寇準的力薦下,於天禧三年六月出任參知政事。 一次,丁、寇二人在宰相辦公室共進午餐,寇不慎把菜湯灑到鬍鬚上,丁立即站起來替寇擦掉,溜須拍馬,令人作嘔。 寇說了句玩笑:「參政,國之大政,乃為官長拂須耶?」丁的臉面大受傷害,從此對寇懷恨在心。 他把劉後當作靠山,在她跟前說了不少寇準的壞話。 在大臣中,黨同丁謂的為數也不少。 樞密使曹利用與寇準有舊仇,在丁、寇之爭中,始終站在丁謂一邊。 翰林學士錢惟演是劉後的前夫、後來的幹哥劉美(原名龔美)的妻兄,屬於皇后黨。 他為了巴結丁謂,同丁謂結為兒女親家。

寇準是個有名的酒罐子,太子監國正在籌劃之中,他酒後失言,洩漏密謀。 丁謂及其黨羽抓住這個把柄,加緊中傷寇準。 宋真宗或是由於老來糊塗,或是迫於來自劉後以及某些大臣的壓力,竟忘記他贊同過寇準的請求,準備處分寇準。 他把錢惟演叫來詢問,錢大談寇準如何專橫,竭力推薦丁謂出任宰相。 天禧四年六月,寇準罷相,真宗給了他一個太子太傅的虛銜,封為萊國公。 不少人對此憤憤不平,開封滿城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他們把丁謂視為「眼中丁」。

在太子黨與皇后黨之間,宋真宗企圖搞平衡。 他在天禧四年七月,先後任命李迪、丁謂為宰相。 李迪兼任太子賓客,身為太子的老師,是太子黨的重要角色。 太子趙禎畢竟年紀還小,不會裝模作樣。 他一聽到李迪將拜相,馬上喜形於色,向真宗磕頭道謝。 丁謂拜相的時間稍晚於李迪,但名列李迪之前。 丁謂反對太子監國的理由是:「即日上體平,朝廷何以處此?」李迪當即駁斥:「太子監國,非古制邪?」雙方「力爭不已」。 寇準罷相後,內心不服氣。 他在真宗跟前鳴冤叫屈,指責丁謂之流系奸人結為朋黨。 丁謂及其黨羽則企圖把寇準置於死地,攻擊寇準的兩枚重磅炸彈是周懷政策動政變案和朱能偽造天書案。

寇準請求太子監國一事與宦官週懷政有關。 真宗患病期間,生怕自己一病不起,曾同周懷政商議,讓太子監國。 週懷政把這一內廷機密告訴寇準,寇準才向真宗這樣建議。 真宗出爾反爾,寇準反而因此被罷相,週懷政預感大禍即將來臨頭。 他串通一批同夥,準備搶先在天禧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發動政變,殺掉丁謂及其黨羽,恢復寇準的宰相職務,奉真宗為太上皇,擁立太子趙禎為皇帝,廢 劉後為廬人。 殊不知,週懷政的兩個同夥在二十四日晚間向丁謂告密。 二十五日天剛亮,週懷政即被丁謂的黨羽逮捕,在當天被處斬。 丁謂及其黨羽想用這個案件株連太子,真宗擬廢太子為庶人。 李迪及時上奏:「陛下有幾子,乃為此計!」趙禎的太子地位才得以保留。 但寇準受到牽連,當月被貶為太常卿,出知相州(治今河南安陽)。

永興軍(治今陝西西安)巡檢朱能是走週懷政的門路才做上官的,他於天禧元年夥同周懷政在乾祐山(在今陝西柞水)偽造天書。 當時,寇準判永興軍,朱能竭力奉迎,寇準對他有好感,因此捲入此事。 丁謂及其同夥在處理週懷政策動政變案的同時,又把朱能偽造天書的舊案翻騰出來,派專人前往永興軍捉拿朱能歸案。 朱能早有準備,殺掉來人,並率部叛亂。 天禧四年八月,他被朝廷派來的軍隊戰敗,自縵而死。 寇準受到此案牽連,再貶道州(今屬湖南)司馬。 寇準一再被貶官,並非完全出自宋真宗本意。 一年後,真宗突然問身邊大臣:「吾目中久不見寇準。何也?」真宗這時簡直昏聵之至。

寇準遠貶道州是丁謂的一大勝利,丁謂利用上述兩個案件罷免了不少寇準同黨,其權力炙手可熱,其親信飛黃騰達。 可是,太子黨與皇后黨之爭並未停息,丁謂仍不能完全為所欲為。 李迪表示絕不向丁謂低頭,他說:「迪起布衣,十餘年位宰相,有以報國,死且不恨,安能附權臣為自安計乎!」丁謂、李迪這 兩位宰相事事針鋒相對。 李迪的官階依規定應由侍郎升為尚書,丁謂拒不照章辦事。 丁謂準備把林特提拔為樞密副使,李迪堅決反對,並痛罵丁謂。 這兩位宰相幾乎在朝廷上動手。 天禧四年十一月,宋真宗一氣之下,將丁謂李迪一併罷相。 丁謂有劉皇后替他說情,不久便復相。 李迪曾經反對立劉氏為皇后,拜相後又觸犯劉後。 一次,真宗氣急敗壞地對大臣們說:「昨夜皇后以下皆之劉氏,獨留朕於宮中。」這是病中說胡話,但反映真宗內心擔憂死後趙家天下被劉氏篡奪。 李迪馬上進諫:「果如是,何不以法治之?」真宗這才清醒過來,掩蓋道:「無是事。」劉後在屏風後聽了這番對話,對李迪恨之入骨。 李迪被罷相,劉後心歡喜。 接替李迪出任宰相的是馮剛度,傾向丁謂,於是宰相成為清一色的皇后黨。

宋真宗在妻子與兒子之間,也企圖搞平衡。 真宗宣佈在他生病期間,太子聽政於外,皇后裁制於內。 可是,劉後與趙禎母子倆鬧得冤怨不解。 參知政事王曾調停於其間。 他一面勸告趙禎:「太子幼,非中宮不能立」;一面又勸告劉後:「中宮非倚皇儲之重,則人心亦不附」。 劉後與趙禎的關係才沒有徹底破裂。


《宋代皇親與政治》

四 公主在家庭內恪守“婦道”

以下將探究的範圍從政治生活擴展到家庭生活。 封建時代,駙馬娶公主,不叫娶,而稱「尚」。 這個「尚」字意味著公主作為所謂金枝玉葉,她們與駙馬儘管是夫妻,但其地位高於駙馬。 公主在丈夫家中是個特殊人物,甚至凌駕於公婆之上。 唐代某些統治者雖然要求公主“無鄙夫家”,但唐代“公主多驕縱”,往往依恃其“高貴”的血統,不把夫家乃至公婆放在眼裡。 在她們當中,像唐憲宗的女兒岐陽公主那樣「事舅姑以禮聞」、像唐宣宗的女兒廣德公主那樣「事於氏(其婆家)宗親尊卑無不如禮」者,實在少見 。 宋代某些統治者要求公主“宜修婦道”,公主通常謹守遵循。 所謂婦道,只要讀一下宋元時期的著名族規《鄭氏規範》,便一目了然。 其主要意義是婦女「必須安詳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禮,待姐姒以和」。 毋庸置疑,這屬於歧視婦女的封建禮教。 宋代公主在這方面,不同於唐代公主之處,主要有兩點。

第一,向公婆下拜。 唐代有這樣一條「舊例」:

皇姬下嫁,舅姑反拜而婦不答。

所謂舅姑,即公婆。 唐太宗的女兒南平公主曾拜公婆,這在唐代實屬鳳毛麟角,史籍大書特書,完全可以理解。 但說“自是公主下降,有舅姑者皆備禮”,則不是事實。 唐高宗在永徽元年(650)正月、唐德宗在建中元年(780)九月、唐宣宗在大中四年(850)二月,不斷要求公主對公婆執婦禮,但公主不拜公婆 的現象始終禁而不止。

北宋前期,沿襲前朝舊制,實行「選尚者降其父為兄弟行」的製度。 於是,出現了馱馬柴宗慶、王貽永、李遵勗等以祖為父、以父為兄、以母為嫂一類怪現象。 宋神宗剛即位就在他的妹妹陳國長公主出嫁王師約時,決定改變這一「亂昭穆之序,廢長幼之節」的做法,下詔「令陳國長公主行舅姑之禮,王 師約更不升行」。 他在《公主行舅姑之禮詔》中說:

尚帝女者輒皆升行……義甚無謂。 朕常念此,寤寐不平。 豈可以富貴之故,屈人倫之序也。 可詔有司革之,以厲風俗。

後來,宋徽宗稱讚宋神宗的這一決策是“貽謀後世”的“甚盛之舉”,並在當時頒布的《政和五禮新儀》中加以吸取,“著為永法,通行天下 」。

這裡應當指出,即使在宋神宗以前,實行「尚帝女輒皆升行」制度期間,公主並非全然不拜公婆。 如宋真宗時,李遵勗做了宋太宗的女兒隨國長公主的駙馬,即以其父李繼昌為兄,但隨國長公主“因繼昌生日,以舅禮謁之”,向他拜壽,並 得到宋真宗支持。 公主不但拜駙馬之父,也拜駙馬之兄。 如吳元載只是宋太宗的女兒蔡國公主的駙馬吳元扆的哥哥,宋太宗在端拱元年(988)「令公主拜之」。 宋神宗廢除「尚帝女者輒皆升行」制度以後,公主必拜公婆。 史稱:

公主見舅姑之禮,自此始。

此後,宋徽宗強調:「行法自近始。」重和元年(1118)十一月,他在女兒茂德帝姬出嫁時,令其「依《新儀》,見舅姑,行盥洗 之禮」。 所謂盥饋,繫媳婦服侍公婆進餐的儀式。 宋徽宗發現帝姬出嫁時,“舅姑也不端坐”“反有下拜之禮”,立即下詔,斥責“其失祖考本意”,要求帝姬“恪遵《新儀》”。

宋代公主「奉舅姑以孝」,並不僅限於下拜、盥洗一類儀式,而且見於行動。 如宋神宗的女兒徐國長公主不僅“事姑修婦道”,而且“夫黨數千百人,賓接皆盡禮”。 宋英宗的女兒蜀國長公主在這方面的表現,更是「聞者驚嘆,諸家傳之,以為法式」。 公公死後,婆婆守寡,她「日至榻下,自和湯劑以進」。

第二,為駙馬居喪。 依照中國古代的喪服制度,妻子必須為丈夫服斬衰3年,丈夫只需為妻子服齊衰1年。 唐、宋法律規定:

居父母及夫喪而嫁者,徒三年。

這些都明顯地表現了封建家庭夫妻不平等,以男性為中心。 不過,唐代公主通常不認真為馱馬居喪,安樂公主甚至居喪改嫁。 史稱其夫「武崇訓死,主素與武延秀亂,即嫁之」。 但是,安樂公主非但沒有受到懲罰,而且婚事大操大辦,唐中宗、韋皇后親自前往慶賀。 相反,公主死後,駙馬居喪,必須超過喪服制度的通常規定,服斬衰3年。 開成年間,戶部侍郎李珏指出:

駙馬為公主服斬衰三年,所以士族之家不願為國戚者,半為此也。

不僅如此,公主平時在家庭內的地位高於駙馬,駙馬無非是公主的附屬品。 駙馬對公主事之不恭,要吃官司。 如唐太宗的女兒新城公主突然死去,唐高宗不問青紅皂白,以「遇主不以禮」的罪名,將其驛馬韋正矩處死。 難怪唐代有句諺語:

娶婦得公主,無事取官府。

足見,唐代的公主之家與一般家庭相反,不以男性而以女性為中心。

與唐代公主不同,宋代公主一般要為驛馬居喪。 如宋太宗的女兒冀國大長公主為其駙馬李遵勗居喪,並超過了喪服制度的規定。 她在居喪期間,「衰麻未嚐去身」;服除以後,「不復禦華麗」。 宋仁宗“親為簪花”,她婉言拒絕:“自誓不復為此久矣。”不僅如此,駙馬平時在家庭內的地位並不比公主低。 如李遵勗生前就對冀國大長公主多所冒犯,而「公主為性至善,未嘗言其失」。 直到嘉祐年間,知諫院司馬光仍對她極盡讚美之詞:

獻穆公主仁孝謙恭,有如寒族,奉李氏宗親,備盡婦道,愛重其夫,無嫉妒之行。 至今日下稱婦德者,以獻穆公主為首……公主事夫以禮,宜以獻穆公主為法。

獻穆是冀國大長公主死後的諡號。 宋仁宗的女兒兗國公主的駙馬李瑋“與主不協”,李瑋的母親又“忤主意”,以致夫妻關係緊張。 雖然李瑋因此被貶職,但兗國公主也被降封。 宋仁宗在降封製書中,責備兗國公主「不能安諧於厥家,則何以觀示於流俗」。 宋神宗的女兒燕國長公主的駙馬韓嘉彥“於公主有虧,禮不遜”,宋哲宗打算罷黜韓嘉彥。 吏部侍郎彭汝礪上疏反對:

今嘉彥以不能下長公主而廢,是婦得以勝其夫矣。 婦得以勝其夫,是子可以勝父,臣可以勝君。

其出發點顯然是陳腐的封建綱常觀念,但韓嘉彥的駙馬地位卻因此得以維持。 可見,宋代的公主之家與一般家庭相似,大體以男性為中心。

與公主相比,郡主、縣主、宗女等女性宗室則又等而下之。 廣平郡公趙德彝是趙廷美之子,鑑於其女婿郭中和“家族頗眾”,他向其堂兄宋真宗提出請求,為其女兒“別置一第”。 宋真宗“不許”,其理由是:

中和有父母,若從其請,則婦事舅姑之禮闕矣。

宋孝宗的孫女安康郡主在淳熙十年(1183)出嫁殿前司前軍統領羅忠信之子羅良臣,宋孝宗當即叮囑羅忠信及其夫人白氏:

安康郡主凡百宜執婦道,不可慣縱。 所有晨昏安省之禮,候得旨揮方免。 若旦望節序,並從常禮,務成肅雍之德。 倘若違此,別有誡訓。

總之,宋代統治者要求一切女性宗室「宜執著道,不可慣縱」。

1608384496965923.jpg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NT$1430
最新訂購
  • 基隆王**[0920***358]

    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北孫**[0986***339]

    4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竹柳**[0968***167]

    2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竹吳**[0956***781]

    7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高雄鍾**[0932***775]

    20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嘉義劉**[0968***957]

    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高雄柳**[0946***949]

    7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中楊**[0968***714]

    11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基隆柳**[0918***115]

    1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中張**[0956***627]

    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中仲**[0938***678]

    1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北符**[0918***832]

    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高雄鄭**[0918***248]

    1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高雄楊**[0988***676]

    4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中周**[0938***563]

    7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北張**[0978***685]

    20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北孫**[0946***208]

    2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北符**[0998***250]

    1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北符**[0933***281]

    11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嘉義符**[0998***811]

    2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南孫**[0918***237]

    7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北朱**[0966***422]

    4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中孫**[0978***426]

    1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北柳**[0933***485]

    4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高雄鄭**[0951***106]

    20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桃園王**[0978***356]

    4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中劉**[0986***162]

    1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南仲**[0988***924]

    1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北張**[0920***996]

    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嘉義張**[0986***875]

    4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竹謝**[0946***566]

    7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高雄劉**[0938***576]

    1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北張**[0988***442]

    11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高雄楊**[0986***761]

    4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中柳**[0946***507]

    7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中鍾**[0966***630]

    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桃園劉**[0978***306]

    1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北楊**[0998***673]

    半小時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北黃**[0988***357]

    1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嘉義黃**[0918***941]

    2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高雄朱**[0998***815]

    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高雄鄭**[0920***125]

    25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北周**[0951***302]

    半小時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北柳**[0946***523]

    半小時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北方**[0933***431]

    20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嘉義陳**[0951***419]

    4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基隆王**[0956***289]

    11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高雄黃**[0938***127]

    7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新北陳**[0960***235]

    20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臺中仲**[0938***497]

    12分鐘前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 兩宋王朝史+宋代皇親與政治(全兩冊)

您可能會喜歡